时间:2022-12-08 11:00:09
银保监会《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》(以下简称《通报》)下发后,已经开始对增额终身寿市场产生显著影响,首先到来的,仍是一波“炒停售”:
“就像4.025%的年金险一样,有效保额递增利率为3.5%的增额终身寿也将成为历史绝唱”;
“终身3.5%福利,3.5%的终身寿险或成历史”;
……
近段时间以来,多款增额终身寿险陆续宣布下架,更是将这一波“炒停售”推向了高潮。
该如何理性看待这波炒停售?更重要的是,该如何看待《通报》给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?随着时间的推移,业界人士对此更多的思考已经出炉:
01
炒停售风再起,实际上监管并未全面叫停IRR3.5%增额终身寿
目前来看,《通报》下发后,确实有保险公司公开宣布将停售个别产品,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再度开启“炒停售”模式。
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,目前各险企已停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已多达40余款,包括华夏人寿、君康人寿、小康人寿、国华人寿、渤海人寿、招商仁和人寿、长城人寿、复星保德信人寿、瑞泰人寿、幸福人寿、中英人寿等险企。
例如,瑞泰人寿瑞享福盈/瑞享福盈尊享版,于11月20日停售
招商仁和人寿金盈卫增额终身寿险,宣布将于11月30日停售
国联人寿国联益力多2.0也于12月4日停售
国联人寿国联金满意足青春版于12月4日停售
恒大人寿恒大万年禧两全险、万年禧增额寿于12月4日停售
海保人寿鑫满意于12月1日停售
生命人寿康乾2号祥瑞人寿于12月1日停售
和泰人寿增多多3号(泰山版)于12月1日停售
……
基于此而兴起的各种“炒停售”,其核心内容几乎一致:以前错过了4.025%,现在还要错过3.5%吗?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产品了;再不买就晚了……还是熟悉的配方,还是熟悉的味道。
不少业界人士对这类说法表示明确反对:这是对《通报》的误读,《通报》并未针对IRR3.5%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全面叫停,满足条件的险企,按照监管要求开发的合规产品依然可以正常销售。例如某些大公司开发的IRR3.5%的产品不会下架。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些中小险企,其个别产品开发过于激进,违背了有关监管要求。
根据《通报》,监管要求险企自收到通报之日起,立即开展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工作,排查重点包括但不限于:增额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、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、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假设明显低于实际销售费用等。且监管明确,针对排查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产品,应当立即停止销售,并于2022年12月5日前报送产品停售报告。
一些中小险企增额终身寿产品之所以需要停售主要是因为第二、三项条件――投资收益假设过高,附加费用率假设过低。一些险企之所以如此操作,主要就是为了将产品设计得更加激进,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,但如此策略在带来漂亮的保费增速数据同时,也给险企未来发展埋下长久隐患,不啻于饮鸩止渴。
02
跟风须谨慎,激进公司激进产品往往也意味着更多风险
停售的产品,均为IRR等于或大于3.5%的产品,对于客户来说,某些产品确实是“一旦错过就不再”,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,这并不可惜――监管之所以叫停这些产品,不是因为其“收益率太高”,而是因为“产品激进程度与企业实力不成比例,导致未来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加大”。
在《通报》中,监管直接喊停了弘康人寿、中华联合人寿以及小康人寿的4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。无一例外都是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型险企。
在现实经营中,产品设计激进的几乎都是一些中小型险企,且其中个别险企已经在公司治理、偿付能力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,任由其激进下去,一旦风险集中暴露,维护客户合法权益的难度将大大增加。
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。保险保障基金被视为保险行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道重要屏障,但其规模终究有限,无法做到随时随地救风险机构于水火,近几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个别保险销售人员“炒停售”的同时,还伴随着不少销售误导。最典型的,“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.5%”并不是指保费的投资收益率,而是保额增长率,但不少客户对此产生错误认知,进而高估了增额终身寿的价值。
03
12月5日后首批新增额终身寿产品出炉:只比旧产品低了一点点
根据《通报》,险企须最晚在12月5日进行情况上报。如今,12月5日的期限一过,一些反应快的公司新备案或审批的增额终身寿产品,已经上架,整体来看,这些产品的IRR多集中于3.46%-3.49%之间,确实比3.5%低,但只低了一点点。如下图所示: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04
留给中小公司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亟待改变激进产品依赖症
对于一些习惯了以激进产品打市场的中小公司而言,眼下的日子并不好过,个别险企甚至会面临无产品可卖的境地;即便新产品快速上市,也须考虑相对竞争力下降带来的影响。
更重要的是,监管部门针对险企进行分级分类监管的思路愈发明确,开始针对越来越多的业务设定更高准入门槛,例如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方面,个人养老金业务经营方面都是如此,核心目标就是实现险企“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业务”,防止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盲目扩张,进而酿成风险事故。
随着分级分类监管的不断深入,部分实力薄弱的中小险企发展空间势必遭遇进一步挤压,加快业务转型迫在眉睫。
中小险企的另一个发展思路是,增资扩股,提升能力,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实力,打开发展局面。
总而言之,留给中小险企转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部分险企亟待改变过往的激进产品依赖症,逐渐转向差异化竞争。
05
专业中介、第三方平台或受挤压,个险渠道将迎一波新机遇?
部分中小险企产品激进的产品设计遭监管叫停,最先受到影响的或许是中介渠道,包括不少第三方平台,以及部分传统中介――产品激进一直是这些机构销售产品最重要的推动力。随着产品IRR的下降,其相对竞争力势必也受到一定抑制。
也是因此,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个险渠道或因此迎来一波行情。理由是长期以来个险渠道产品的竞争力常常为中介或第三方平台所“碾压”,一方面“收益率”较低,一方面,给到销售人员的佣金不足,这是导致其销售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为提振个险渠道业绩,近年来不少公司个险产品已经逐渐银保化,如今,伴随中介以及第三方平台产品竞争力的相对下滑,个险渠道产品与中介、第三方平台产品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,这有利于个险渠道发展。
甚至有业界人士表示,已经开始计划在2023年加大个险渠道扩展力度……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慧保天下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