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商业头条

保险牌照“失宠”不会长期持续下去

时间:2022-09-22 12:00:16

商业头条

日前新华保险(601336)发布公告,复星国际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复星国际”)于9月15日减持2615.95万股新华保险H股股份,之后复星国际持股比例将降至4.9999%,这意味着后续减持可毋须公告。这则消息,除因复兴方面主动减持而备受关注外,保险牌照的未来前景也再度成为行业热议话题。

目前,至少从数据来看,曾经被誉为金鸡的保险板块已成鸡肋。2022年中报显示,复星国际来自保险板块的业务收入为158.89亿元,同比增长2.7%;但保险板块业务利润亏损5.42亿元,同比下降138.3%。而今年以来,在复星系减持和变卖的过百亿资产之中,曾为其引以为傲的保险板块动作最大。在新华保险之前,复星已经先后减持或退出永安财险、泰康保险以及美国ATG保险公司。

保险公司一度成为众多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。郭广昌也曾公开推崇“巴菲特模式”,即通过收购保险公司,将低成本获得的保险“浮存金”作为源源不断的投资资本,再“滚雪球”扩大资产。但随着近年来监管趋严,这种将保险牌照视为杠杆收购工具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。

笔者认为,监管趋严只是这几年各路资本抛弃保险牌照的原因之一,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当前的经济周期不利于资产端加杠杆并购。近几年,全球范围内资产收益率都趋于下行,而疫情、汇率波动、地缘政治等其他原因更加剧了跨境并购的不确定性。Wind数据就显示,2022年上半年我国并购市场(包含中国企业的出入境并购及外资入境并购中国企业)公布了4116起并购事件,规模约9285亿元,整体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6.5%。

不仅在资产端机会不多,负债端保险产品侧重投资收益率来吸引客户的模式也过时。一方面社会杠杆率下降,高收益投资项目缺失,保险产品高收益率难以持续;另一方面,长期产品同质化,让寿险和产险的客户群体已经出现局部饱和,保险产品向纵深发展能力不足。这些原因,导致保险公司近两年经营出现断崖式下跌。上半年已披露信息的61家险企合计净利为41.3亿元,同比下滑86%,其中32家公司亏损,29家公司盈利。复兴保险板块的业绩表现只是当前行业的一个侧影。

资本运作功能受到限制后,保险牌照的账面价值自然缩水,做保险公司股东也不再“有利可图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2021年上半年,就已经有50多家险企股东宣布减持或清仓险企股权,涉及33家险企。而在高峰期的2016年,曾有7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,拟参与发起设立保险公司。2017年,该数字下降为23家。2018年下降为10家,2019年下降为4家。2020年后,已再无上市公司通过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方式获取牌照。

笔者认为,在监管趋严和经济周期的“双杀”之下,当前保险牌照的低迷情况还会持续下去,未来也不排除还有其他类型的资本退出,但从长期来看这对行业未必是坏事。从监管层面看,各类规则的梳理旨在纠错,而非持续收紧;从经济面来看,周期的低迷会进一步倒逼保险产品和服务回归本源,同时科技元素的渗入,形成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格局。更重要的是,当前保险牌照数量的萎缩和保险股权集中趋势,也有利于提升行业存量资本的含金量和竞争优势。一旦经济走出周期,保险牌照的内涵价值还会再次体现。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

相关阅读

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申明

前路无忧 助力网 环球财富网-寻找商业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