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10-14 15:35:07
9月26日,腾讯游戏发布《关于国庆节假期前后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》。通知称,9月30日-10日7日(周五及国庆节假期)每日的20时至21时之间,未成年人可登录游戏。其余工作日,均为禁玩时段。此前,网易游戏在9月23日也发布了类似的通知,未成年人限玩时间为9月30日-10日7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之间。
其实自去年8月起,国家新闻出版署就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,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,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,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,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。此后,各大游戏公司响应规定,纷纷出台未成年人限玩措施。如必须实名注册游戏账号,非节假日未成年人限制登录等。
虽然官方和游戏公司都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做出了努力,但还是抵挡不住孩子们对游戏的热情。新华网此前曾报道,有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,有的还会进行付费,获取游戏内的虚拟服务。更有甚者,会偷用家长的银行卡进行游戏充值。
自互联网普及,网络游戏逐年发展。近年来,移动游戏更是独占鳌头,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游戏方式。而对孩子来说,比起电脑、游戏机,及去网吧等娱乐场所,用手机玩游戏更便捷、更随意,网络游戏沉迷随之成为手机沉迷最主要的表现形式。
手机成为“掌上游戏厅”
谈起互联网,作为原住民的Z世代孩子们似乎天生具备一种能力,那就是能无师自通地学会使用各种电子产品。
相比于成年人,未成年人的思维更跳跃,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。同时,未成年人的自制力也相对较弱,更容易被喜欢的事物吸引,深陷其中不能自拔。电子产品中拥有诸多吸引孩子眼球的内容,其中最令家长们担忧的,当属移动游戏。
二十一世纪初,网络游戏逐渐出现在电脑屏幕上。经过多年发展,如今,借助越做越强大的硬件以及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环境,移动游戏势头正盛,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有无限WiFi覆盖的场所,就能轻松实现游戏自由。
移动游戏得益于其广泛的受众规模和碎片化娱乐的特征,市场规模遥遥*于其他类别的游戏。2021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255.38亿元,占比为76.06%;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收入588亿元,占比为19.83%;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.30亿元,占比为2.04%。移动游戏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最高位,是国内游戏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。
丰富吸睛的游戏内容、简单便捷的操作流程,让孩子们可以很快上手一款游戏。在虚拟世界中,孩子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,各种即时满足的游戏环节设计,又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就感。同时,好奇心又会驱使着孩子不断地探索新的游戏内容。这个过程循环反复,在他人眼里,孩子就是沉迷在游戏和手机中。
孩子们眼中的“*法宝”
小小一部手机,究竟有多大魅力。来自北京张同学,今年13岁,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
“上网课、和同学视频、聊天,查资料、拍照片,还能追剧、看漫画、读小说、玩手游……”
关于为什么喜欢玩手机,张同学有他自己的理由。
“出门也没什么可玩的啊,都是些小孩子玩的东西。平时上学还能和同学一起,放假的话,尤其是寒暑假,时间那么长,呆在家里都要发霉了,不玩手机实在是太无聊了!而且同学们也都在玩网游,我们一起组队,每天都上线。”
据张同学介绍,班级里的男生基本都玩手机游戏。不会玩游戏的话,会被其他人嘲笑,而且同学们在课间休息时讨论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游戏,自己不玩的话根本插不上话,从而被孤立。
不仅如此,游戏打得好的同学,还会获得极高的“人气”,在一声声“大神”中,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,带来强烈的“荣誉感”。
除了游戏,追剧、追番、刷短视频,也是孩子们在手机上常用的功能,手机的娱乐属性得到*程度的使用。
家长们因为手机焦头烂额
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,归根到底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比玩手机更有意思的事情,生活在高楼大厦,孩子们想找到同龄玩伴比较困难,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中。大人们又忙于工作,忙于生计,或休息时间寥寥无几,或在做自己的事,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。没人陪伴的孩子,自然会陷入无聊的状态,想方设法吵着大人,想引起大人的关注,而大人往往只会觉得孩子吵闹。这时出场的手机可以近乎*解决双方的问题。
孩子抱着手机沉浸其中,大人也可以清净下来。看上去一幅和谐的画面,其实暗藏危机。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但助长孩子手机成瘾,还在潜意识中给了孩子一个错觉:爸爸妈妈在忙,让我玩手机,下次他们忙的时候我就可以玩手机了。
沉迷手机不仅会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,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况,如学习兴趣不足、社交能力差、做事效率低等等,此时若没有正确引导,就会进入恶性循环。
教导孩子正确认识电子产品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曾对全国10个省区市6000多名学生及其所在的家庭进行过详细调查,分析得出缺乏温情教育方式、缺乏社交能力、面对压力缺乏应对能力、自我认同度比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——而这些类型对应的,就有家庭教育、亲子关系等各方面复杂的因素。
由于缺少陪伴,导致孩子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,因此也需要家长的引导,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电子产品。
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,家长可以学会扬长避短,帮助孩子利用好电子产品的优势。一方面,电子产品可以帮助孩子快速获取知识。比如学习时有哪个知识点没有明白,用电子产品在网上搜索,就会有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孩子学习使用。另一方面,现在很多优质的动画、电视剧能够起到很好地教育孩子的作用。同时,很多优秀的教育软件,能够培养孩子的知识素养和传统美德。
针对游戏,家长应做出严格的规定,玩什么、怎么玩、什么时间玩都要明确。结合目前各大游戏公司针对未成年人的限玩规定,在保证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,把控玩游戏的时间。
善用教育游戏,学习娱乐两不误
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,遇到问题堵不如疏。如果一味地把电子产品和游戏视为洪水猛兽,而去彻底禁止孩子玩游戏,似乎也是行不通的。
有家长想得很简单,买书给孩子看,不用电子产品。一个假期让孩子读几十本书,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。
实际上,让活泼好动年纪的孩子安安静静看书,想必各位家长深知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。况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“双减”之后,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,国家规定减负,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恢复孩子们“玩”的权利。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,痛痛快快地玩耍就是属于孩子们的基本权利。
那孩子该玩什么呢?能不能既满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需求,又能不沉迷游戏?
不妨试试教育游戏。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种,是专门针对特定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,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并重的特点。如今市面上也已经有成熟的教育游戏,其中iEnglish自研的ETP,就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。
ETP,游戏与教育的紧密结合
ETP是iEnglish系统中的核心板块之一,全称English Through Play,是寓教于乐的内容板块。
打开ETP板块,学习者可以在系统真人发声(单词或者词组的读音)、实物以及实物图形化的信息环境中,将声音信号和实物、图形不断匹配,不间断的输入到大脑中,直至这些信息在大脑中自然结合,形成理解和认知,然后手指轻触系统中的图形完成练习动作。
这些理解和认知,沉淀在用户大脑中,无须“翻译”过程,直接输出和应用,贴合语言习得的母语化思维。这种方式既训练了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学习专注力,同时又集趣味性、竞技性、知识性和能力锻炼为一体。ETP板块也被孩子们称为英语学习版的“大家来找茬”。
ETP在满足孩子娱乐的同时,又有很深的学习属性。而且最重要的,ETP只是iEnglish系统中的一个板块。整个系统存在于一个平板中,没有浏览器及下载软件等功能,只可通过网络加载内置的学习内容,断绝了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渠道。除ETP,还有多个学习板块采用游戏化设计,兼顾学习和娱乐属性,满足孩子爱玩的心理。
教育小游戏,“玩”出大道理
第二届ETP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,目前已经结束复赛,不久将进行32支队伍的总决赛,强强对决,激烈非凡。ETP贴合前沿的教育游戏理念,在游戏化的场景中学习英语,非常符合母语环境下孩子习得语言的规律。ETP大赛就是以该板块为基础,升级为教育类的活动赛事,通过用户在线组队PK,考验孩子们的协作能力、观察能力、手眼耳等的灵敏度以及在英语思维环境中对英语单词的识记能力。
ETP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,ETP其实隐藏了四个教育深意:
首先,孩子需要认真的观察才能找到图形,培养孩子的观察力;其次,在听的过程中,孩子点击图片没有用,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;第三,在图形出现的过程中,耳朵一直在听,培养孩子的听力词汇;第四、ETP由图片、文字和声音三个信号组成闭环,形成语境,在这个环境中一直不停的输入和输出,孩子在游戏过程中,一般都会喃喃自语,发出声音,把听、读、看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母语思维的闭环。
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客观、全面地了解自己,也能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升。
上述张同学的家长说:“我儿子和来自广西的孩子组成了一个战队,除了讨论比赛,孩子们也互相了解了不同地方学习的内容和进度,还会聊一些学习上、生活上的趣事。虽然孩子们还没真正面对面见过,但是也建立了友谊。”
同时,张同学组队的广西同学的家长表示:“我家孩子通过ETP大赛,明白了自己和一线城市孩子的学习差距,现在已经不满足每周末的比赛了,不仅每天都要比赛谁学习iEnglish的时间长,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。”
对此,ETP大赛负责人表示:“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供给,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,重视孩子的学习差异,以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培养,在整个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”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移动互联等前沿技术,iEnglish智能化的调整“难度”,孩子在进行ETP练习的时候,同时调动听觉、触觉、视觉,让整个练习过程始终保持寓教于乐的状态。
如今,我们的生活、学习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,家长如此,孩子们也是如此。在教育精神转变为“以人为本”的时代,在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同时,家长乃至全社会也可以利用新技术、新产品,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、学习效率,记录孩子们的学习细节、成长瞬间,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。
相关阅读